[理论专题]青春期的形成与发展

十八岁网站日期:2000-08-14

成人,从一个未成年人获得成年人的地位,是生命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在我们举行隆重的成人仪式的时候,有必要认识和了解成人过程的历史与发展,换言之,认识和了解一部青年的历史。

在英国工业革命之前,人类历史上并没有我们现在所说的“青年”概念。现在我们通常认为,一个人一旦脱离了对家庭的依附状态,就进入了成年阶段。而在前工业社会,七八岁的儿童会被送到别人家里去住,并作为仆人在那里干活。十三四岁正式在他人家里当学徒。不管怎样,他们很小就不在家里住。这种正式和非正式的学徒在18世纪乃至19世纪的欧洲非常盛行。所以,“boy”,一词有着年龄和功能的双重含义,一方面是指,,“小伙子”、“小男孩”,另一方面又指“男佣人”,其年龄跨度从6岁到40岁以上。直到今天这双重涵义,在一些方地依然保留着。比如,有人把餐馆里的男性服务员叫作"boy"不称呼“waiter,颇有对人不尊重的意味。

当时在欧洲,长子和男性特别地受注意,因为家庭必须通过他们来继承财产。继承习惯是随阶层而变化的。在英国,贵族、绅士和商人的家庭是密行锤子继承的,而工匠家庭则把财产平均分配,有时还把其中的一部分留给女儿。长子继承“牺牲”了年幼子女,因为一旦长子继承后,年幼子女的利用价值就大大降低。在法国、德国,年幼子女的处境比英国更差,这些国家的家庭继承传统比英国更强。幼子往往被送到教堂当牧师或参加军队,求得自己的发展。在信天主教的国家里,女儿被送到修道院当修女。农民的儿子很少在20岁以前继承家庭财产的,只有当父母丧失劳动力后,才把农田交给长子,以便保证余生赡养。

在上述背景下,对于家庭申的年幼子女来说,其不同社会阶层的相同点要超过其差异性。                             

从七八岁开始,大多数孩子离开家庭并且多次迁移。他们往往先住在附近人家里千活,10

多岁时可去别的城镇当学徒。师傅像家长一样有权使这些孩子不具有成年人的权利,监督他们不喝酒、不赌博、不找异性朋友,甚至天黑以后不准上街。阻止年轻人取得成年人地位的有效办法,是让他们必须依靠他所生活的家庭,因为他所干的活很少有报酬,从而无法建立自己的家庭.这种家长制管理形式,对前工业社会年轻人性格特点的形成非常重要。但是,家长制作用不能同年轻人自身的一些机构分开.这种机构属于联谊会的性质。所有年轻的单身者以兄弟情谊为基础进行横向联系,不仅在学校里,而且在行业、军队、政府、教会中都

有这样的机构.学生、工匠的联谊会,既有道德的目的,又有职业的目的,强调职业道德和                                                                                                                                                                                                                                                                        会员资格的光荣.联谊会也提供了对年轻人最强的控制,尤其是对离家迁徒过来的人来说更

是如此。法国工匠称之为“妈妈”,因为它事实上代表着家庭。它以一种组织的形式,对年轻人不管是12岁、25岁还是更大的年龄,只要是单身,都实行道德和社会的严格管理.牛津 大学经常对有的年轻人实行禁闭,好像他们是九童.那些违纪的人,又无一能逃脱鞭答。这些情况深刻地反映了17, 18世纪流行的家长作风。

在前工业时期,娱乐活动多在夏季,为年轻人提供了不受拘束的自由。尽管有些如舞会这样的活动在当时有点过分,但实际上参加者仍带有强烈的道德约束的痕迹.比如在英国,狂欢活动的一个形象是“傻瓜妈妈”,这不过是个穿着女人衣服、戴着面具的男人而已。原来 下流的动作、不敬神的歌曲,还带有原始的痕迹,但后来引起了政治、经济和宗教的争论而消失。在有文化的人群中,漫画和讽刺文章代替了他们的街头活动,以传播社会的、政治的批评。

16, 17世纪的农村联谊会组织和城市学生、工商联谊组织的控制作用是一样的。参加者主要是男性,女性主是“卫星”。在欧洲农村,联谊会这样的团体一直保持到19世纪。

年轻人特有的地位要求他们长期保持自我克制,这种现象先在城市后在农村逐渐消失。传统的、活跃的、社区的联谊会组织形式不断下降和减少.这一进程与农业、商业资本主义出现同步,和城市数量增加、国家中央控制的加强同时发生。随着农业经济的下降,继承和婚姻之间的联系也逐渐淡化了,这为年轻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但与经济变化同样重要的,是开始于18世纪中期的人口变化,这极大地改变了家庭的发展周期(长子继承制),也改变了童年、青年、成年的情况。

人口方面的条件以及前工业社会的经济社会变迁,是促进“青年”概念形成的重要因素。

1690年,英国人均寿命为32岁,德国的Breslau只有27. 5岁。18世纪早期,男性平均寿命为34. 7-45. 5岁,女性为33. 7-48. 2岁。据1701年英国一个村庄进行的一次调查,该村全部人口中有49%的人不到20(而今天同样是英国这个村庄,20岁以下的儿童人口大大下降,仅占全人口的29%)。儿童人口比例非常突出。

这里值得注意的一点是18世纪中叶开始出现的人口增长情况:1750年欧洲人口为1.25亿,100年后上升到2. 08亿,190。年增长到了3亿。15-29岁的人与3。岁以上的人相比,18世纪后期占65%, 19世纪40年代上升到70%.这种人口增长的态势,是在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的条件下出现的。由于饥荒、疾病、食品不足,儿童的高死亡率保持到19世纪中叶。因此,人口增长所显示的一个含义是人的寿命的延长。除了15岁以下的儿童比例依然居高不下外,15-29岁的年龄群体大大地“膨胀”了。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连同当时特有的继承和婚姻形式,要求家庭将“多余”的子女送出家庭。虽然工业化及城市化开始后并未立即改变这一传统的家庭人口状况,但是确实改变了继承和婚姻的模式。这一点在社会低阶层中更为明显,对农民和工匠来说,因为18世纪的工业革命导致大规模的圈地运动,最后农民降低为没有土地的工资劳动者.他们被剥夺了土地和工艺,他们已经没有财产、行业留给子女继承。面对原有的家长统治形式和联谊会的破坏,有必要重新评价传统的价值观和传统的习惯。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大量新的行为方式,每种方式代表了不同年龄的人为应付新的工业化时代所做出的努力。

继承关系的中断,意味着家长权利的缩小和长子有利地位的失去,意味着年轻人社会地位的根本改变。老一代人遭受的挫折打击,反映在他们对年轻人奢侈行为的埋怨上,这在18世纪是非常普遍的。年轻人任何花钱的消费,都会被老一代人看作危险的自我满足行为。

家庭工业作为走向工业化途中的一个阶段,提供了较广泛的就业机会,使子女有更长的时间留在家里,从而加强了共居一处的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因此,青年就不再是一个离开家 的概念了。家庭工业的发展要求年轻人学习更多的技能和文化。

19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的大规模的城市化,又从根本上改变了年轻人的迁移传统。新到城市的人,主要集中在我们所说的“青年”这个年龄段里。在那些在19世纪80年代从英格兰农村迁移到伦敦去的人中,有80%年龄在15-2。岁.这一数据在整个欧洲迁移中都具有代表性。虽然这种年龄分布状态并不是新的发现,但其迁移的单向流动的性质却是新的动旬.年轻人不像以往又回到农村去,而是大量成为城市的永久居民.那些从城市工厂得到工资的子女,几乎供应了家庭的全部费用。由于供应了费用。他们也参与了家庭的管理,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不必服从父母。同农村地区比较,城市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更为平等。

使我们特别注意的是,那些每天为生计挣扎的家长开始更愿意把教育和监督子女的责任交给同龄人群体。同样,城市里的年轻入团体在需要的时候也愿意支持家长们的利益要求。尽管代与代之间存在紧强关系,但在要保卫其阶级利益的时候,年轻的与年老的就联合起来了·比如在英国牛津,有一个传统的节日活动成为进行经济抗议的工具,那一天成人和孩子都上街呼喊口号,要求减低面包的价格,或集中在一所学院的宙下,支持瓦工们的罢工。同龄人群体对年轻人的影响,比过去的联谊会更大更深刻。

富裕家庭首先放弃了把子女送出去住在别人家里的做法,加强了对子女的技能和文化教育。一种途径是经过学校学习或学徒阶段后,把子女送到工厂商店去;另一种是专业家庭,通过自己或他人有计划地培训自己的子女。这部分人的正规教育是他们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后者之所以愿意在自己家里教育自己年幼的子女,是由于家长担心子女在学校里和来自铰低阶层的学生混在一起,会染上不良习气甚至学坏。到了19世纪3040年代,各种文化或技术学校已经普遍,而富裕家庭的子女在15岁之前仍留在家里,就是这个道理。据记段,1861年英国约有4万名15-2。岁的男孩住在家里,没有职业。很明显,这些人大多数是有产阶级的儿子。

职业人员的培训是一件长期而乏味的工作。19:世纪中期,做一个医生或律师的年龄要比做一个商人或企业家大。这一情况反映了他们脱离家庭而进入就业领域开始有了更长的准备阶段。对一般家庭来说为了生存和发展,对富裕家庭来说为了保持和提高社会地位,家长们往往没有别的办法,只有让子女通过不断延长的教育来使他们获得理想的职业和达到较高的社会层次。孩子们应该就业而不得不再学习,意味着从儿童向成年人过渡的过程大大地延长了。一个孩子继续依附家庭而生活的特殊阶段就出现了。这是一种比过去一代所经历的依附更长的依附状态,形成了我们现在称之为青年期的生命阶段。

于是,我们发现,青年期主要出现在那些富裕家庭的子女身上。富裕家庭子女是除了贵族子女以外经历了儿童死亡率降低的第一个群体。其家长为了培养好自己的每一个孩子,他们就把限制家庭(即计划生育)作为减轻经济负担的唯一方法,使他们的收入与日益增长的抚养教育孩子的费用相适应。从高生育率向低生育率转变的过程,改变了父母对待子女的态度。每一个孩子都不会由于他们出生的先后秩序而受到不公正或歧视的待遇。

19世纪末,中等教育迅速发展,即使在规模不大的镇里孩子们也可以在当地得到中等教育而不用寄宿。因此,到1900年多数法国和德国的中学生都和父母住在一起。更重要的是,学校教育的好处充分显示出来。《爱丁堡评论杂志》在1876年发表文章指出,中层阶级开始意识到学校教育好处,“仍然是依靠于、有赖于他们所得到的智力活动,而且非常敏锐地觉察到美学和智力的乐趣”。“学校委员会”还可能把他们的孩子送进大学。即使是中层阶级中较不富裕的那部分人,也对学校教育显示了同样的关切。这是由他们想追求同样特权地位的欲望所驱使的。受学校教育的人数不断扩大,青年期作为一个生命阶段出现,也就有了广泛的社会意义。

这里我们有必要继续认识与青年期密切相关的青春期的问鹿。在青年概念形成的时候,丙者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是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才使得青年期不断延长及青春期的提前,使两者有所区分开来。

工业大革命后,以身体和性的成熟为标志的青春期与个人成长紧密联系,不仅包括性成熟、个性形成,而且还包括青春期后期的职业选择、择偶、政治活动、社会责任等。但在前工业时期的欧洲,人们认为这一切都是同时发生而不是有先后秩序的:身体不用发育成熟就去从事职业;儿童习惯于做成年人的性活动;儿童的服装也基本上与成年人一样;过去一个人的发育比现在要晚,发育过程也慢((16世纪中叶的一本百科全书上说,人的发育成熟要到30)等等.这都说明,为什么早期欧洲对青春期不认识或不重视。

低死亡率和低出生率使青春期出现成为可能.对这一个年龄群体的社会与心理素质真正有影响的,还是贵族的中学。在英国,青春期的发现是公学改革的一个无意的产物,校长发现,烦恼青年本身所受的训练是早熟的。在19世纪20年代的大学生,已经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的和社会的骚动。多数人已受福音传播团体的影响,感觉到他们是被团体情谊“拯救”的。他们吸取力量的典型社会形式是通过规模很小的知心朋友的小圈子。有人这样描述: “我们相互之间都非常熟悉,事实上,我们的行为可能带有孩子气,但相互交往十分自由的。我们对古代、现代文学的兴趣以及在各个令人激动时代的令人激动的问题上的兴趣,都不是孩子气的.我们讨论古典的和浪漫主义的问题,我们讨论诗、历史、逻辑和哲学,我们以很大的精力来参加半岛战争和大陆上的运动。我们的习惯是不浪漫的、温和的。”

早熟涉及到青春期的年龄界限。也就是说青春期的下限要和童年分开,这个界限把小学和中学教育划分开来。然而,那时有的家长由于传统和自身的利害关系,促进其子女的早熟。他们把8岁的孩子送到中学(公学)去。有一位老师说:“我害怕使孩子早熟,那就像敲开一个鸡蛋,发现里面是一只尚未成熟的小鸡那样可怕。男孩子就是男孩子,年轻的男人就是年轻的男人。”较严格地按年龄分等(分班级)和不强调早熟,也反映于青春期的上限。这就是越来越趋于一致的20岁以上进入大学的年龄。我们由此可以看到青春期刚形成时的上限与下限。

青春期这个概念是逐步地、顺利地扩展到各个阶级的。然而,我们应该注意不要把接受中学教育的人数,看作各阶级对青春期概念平衡接受的结果。中学和大学人数的增长,主要来自中产阶级内各个阶层,而不是由于更多地招收了劳动阶层的孩子。在英国,允许当地政府用工友基金来支持中学教育的1902年教育法案.主要是使中产阶级的子女得益。在19101929年出生的男孩中,中产阶级男孩有39%接受了某种中学教育,然而同一时期出生的无产阶级的男孩只有10%能进入中学。上大学的人数,差别就更加明显。中产阶级男孩中80 5%接受了高等教育,但无产阶级男孩中只有1. 4%。在德国,在20世纪最初30年中,中学和大学教育发展很快,然而只有5. 8%的学生来自城市或农村的无产阶级。

较低阶层的男孩,几乎被看成是另一类特殊人种,他们似乎很难顺从同样的管理。如果给予他们太多的教育和闲暇,也许就有危险。19世纪50年代仍然有人在谈论较低阶层的子女接受教育的危险,因为那“会使每一个人不善于扶犁,于是,我们就没有饭吃了。”   

性禁忌的突破,把青春期现象凸现出来了。到19世纪70年代,医药书籍和家长手册已公开讨论孩子的发育现象。10年后,即使是保守的牛津牧师协会,也在他们布道时“坦率地”谈到和承认青春期的性。面对男孩身体方面的变化,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开始直接面对性禁忌问题。美国第一个女权学者警告说:“青年身体的成长,产生新的力量,从童年到成年的男女过渡期所产生的各种症状,对于个人来说往往使他们惊骇。然而很奇怪,在他们进入这个重要的生命阶段时,通常缺乏家长的指导。“如果家长们不能处理这些问题,那么其他机 重要的生命阶段时,通常缺乏家长的指导。”如果家长们不能处理这些问题,那么其他机构会去处理。比如,实施禁闭式的两性分开的学校,就被认为是反对性的偏差行为的最好的保证。许多性欲上放纵行为,可以通过娱乐、教育来加以避免。对多数中学生来说,克制性欲仅仅是走向成年人过程中与异性交往的暂时迂回。孩子们是有情感的,但不能放纵。与异性彻底的分割,产生的结果是,使性饥饿现象成为一个被禁止的秘密的天地。

尽管学校教育作了许多改革和努力,但校方也意识到其中的困难。他们看到学生中出现的一些情感方面的缺陷。美国心理学家霍尔说:“对他们(处于青春期的人)完全放手,他们就会搞乱一些秩序。如果被成年人控布伙多,他们就会失去热情和自发性。”另一位学者在回顾英国的情况时写道:英国的男学生具有的克制和完美,使大多数外国参观者吃谅和高兴,但在表面下存在着大量的混乱和自我怀疑,这是一种对人格和情感发展极少注意的教育制度的产物。这是一种青春期内在的混乱。这样,青春期成了文明所给予的最重要的幸福,然而; 它的承诺也成了危险;成了一个不同于成年人的阶段。

中学教育广泛开展,学生课外活动就多了,并且第一次出现了完全属于青春期人的组织。英国童子军、德国的Wodenegel,这两个最著名的青春期人的组织在20世纪最初的10年里建立起来。青少年监狱和法庭,特别的就业服务机构和福利组织也建立起来。一切都表明社会对于那些不再是)儿童但又小兄全是成年人的独特地位明.

过去200年的历史发展、人口变化和经济条件是形成青年历史的主要因素。由于死亡率和出生率一直在发生变化,由于工业化、城市化的情况一直在变化,这些环境影响着联结成年和青年生命阶段的长短和性质.所以,有个日本学者深刻地概括:青年期所以被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提出来?去哦他quot;是由于能够将儿童从成年人的生产世界分离的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失系的复杂化。具体讲,可以将其看作是传统的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时 出现的产业化、政治民主化和普及公共教育的同步现象。这一时期的青年,事实上就是近代 西方社会从1800年前后开始成为社会问题的所谓风暴之王和越轨少年,即过了青春期而又 未成年的危险阶层以及19世纪后半叶开办的数千所公立中学的新生们。”

青年期所以被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提出来,我们还要注意有两个先决条件,一是由于青年期的社会期待价值和社会的作用不同于幼年和成年期;二是幼年向成年过渡往往是不顺利的。这是认识青年期本质的基础。

“青年”一词从西方引进我国后初见于清末光绪年问的文告,在这之前,我们只有“少年”的概念。“青年”概念的出现是与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分不开的。鸦片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 主义工业雏形在上海形成,大工业孕育了中国最初的青年群体。1915年,“青年”概念,伴随陈独秀创办的《青年杂志》的而广泛地推向社会和大众。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所副研究员)    


Copyright ©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0029893号-1